一、2024年工作回顧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在中共大豐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區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上級政協和區委部署要求,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加強自身建設,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中扛起政協使命擔當,為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豐新實踐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強化政協之“政”,思想政治基礎更加牢固
1.堅定政治方向,筑牢思想基礎。方向關乎全局,思想引領未來。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善以區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的學習體系,先后舉行黨組學習會14次,開展主席會議常委會議集中學習、委員講堂、主題黨日活動等32次,組織赴蘇州大學開展專題培訓,引導廣大委員在學思踐悟中感悟思想偉力、提升履職本領。
2.堅持黨的領導,做到同心同向。黨的領導是人民政協工作的根本保障。堅持和依靠區委領導開展工作,嚴格落實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做到重要工作在區委領導下開展,重要活動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任務進行,重要安排上報區委同意后實施。區委常委會專門聽取政協黨組工作匯報,研究政協重點協商計劃;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10多次批示政協建議案、委員建議;區委、區政府領導全員領銜督辦重點提案,分管領導應邀參加政協協商活動,到會聽取意見、通報情況,為政協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了堅強保證。
3.堅守初心使命,強化黨建賦能。黨建領航定向,履職步履鏗鏘。充分發揮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層層壓緊壓實黨建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真正做到學紀、知紀、明紀、守紀,把黨紀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推進政協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有力成果。完善由政協黨組、機關支部、界別支部構成的黨建工作責任鏈條,發揮黨員委員履職臨時黨支部作用,推動黨建與履職相融共促、有“形”有“效”。
(二)強化政協之“責”,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更加彰顯
1.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匯智聚力。把“科技創新賦能,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年度協商的重要議題,組織委員深入園區、企業實地調研,前往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召開議政性常委會議,助推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我區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相關建議案得到區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要求相關板塊和部門認真學習研究、充分采納實施。圍繞數實融合、智改數轉、專精特新等議題廣泛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豐路徑”。區政協提出的推動我省大規模設備更新的建議獲省政府馬欣常務副省長批示。
2.緊扣綠色低碳發展建言助力。著眼于“發揮綠電資源優勢,推動零碳產業園建設”,區委“點題”,政協“答題”,召開議政性常委會議,集中探討、集思廣益,提出能源供給零碳化、產業發展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和運營管理數智化等建言。《人民政協報》以《不負“風光”,“追綠”前行》為題,對區政協助推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舉措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報道,省政協胡剛副主席批示:“大豐區政協聚焦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開展協商議政、建言獻策的做法有特色、有質量、富有成效,值得肯定和推廣。”聚焦“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召開主席會議專題協商,從建強海洋產業“藍色高地”、激發科技創新“藍色引擎”、繪就沿海生態“藍色畫卷”和匯聚發展要素“藍色動能”等方面提出建議,得到區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為我區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提供有益參考。
3.緊扣鄉村全面振興獻計出力。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召開主席會議專題協商,提出因地制宜規劃、夯實產業根基、提升鄉村善治水平等對策建議,為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聚智賦能。圍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專題調研,提出完善治理鏈條、提升治理水平和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等建議,助推農村環境煥顏提質。在春耕春管、秋收備耕等關鍵時節,組織農業界別委員和農技專家開展“送農技下鄉”等活動,打好委員“農情”履職組合拳。10月份,全國政協楊震副主席在恒北村視察時,對區政協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八議”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區政協助力鄉村建設有“顏值”更有“產值”相關做法被《人民政協報》報道。
(三)強化政協之“本”,助推民生福祉更加美好
1.真誠協商為民。聚集民生關切,持續擦亮協商為民履職品牌。圍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召開民生協商會,提出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提升網絡信息技術等建議,助力健康大豐建設。圍繞“‘長者食堂’建設運營”,召開專題協商會,結合我區實際,提出科學合理布局、拓展服務內容、延長服務鏈條、提供全方位養老服務供給等務實建議,建議案得到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助力“小食堂”做成“大文章”。圍繞“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召開主席會議深入協商,提出挖掘地方文化底蘊、推動文化產業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等建議,助力文化事業“提質”、民生幸福“加碼”。
2.真心傾聽民意。把“民之關切”作為“行之所向”,先后開展“主席走進委員工作室”“三聯系三服務”等活動,省、市、區三級委員與界別群眾結對聯系、定期走訪,架起最暖“連心橋”。完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直通車”機制,全年編報信息127條,其中62條轉報省政協、18條轉報全國政協、5條轉報省委省政府。社情民意信息采用數連續3年位列全市第一。持續深入開展“委員每月建一言”活動,委員們圍繞群眾身邊“小事”建言500多條,助推城建交通、校園安全、農路農橋等一批民生訴求得到有效解決,展現了委員的民生情懷和民生溫度。
3.真情服務民生。民生實事項目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發揮協商式監督特色優勢,遴選“關愛困難婦女兒童”“推進柔性執法”“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等6項民生實事工程,開展3個月的專項民主監督,委員們采取實地調研、走訪交流、座談協商等形式,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20多條,促進相關工作落細落實。堅持將委員所長和社會所需相結合、服務群眾和為民解憂相結合,組織以送文化、衛生、科技、教育、法律、體育為特色的“六送下鄉”活動,委員們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從就業富民到扶貧助困,從社會保障到社會治理,民心所系之處、民意牽掛所在,總能看到委員身影,讓基層群眾感到政協很近、委員很親。
(四)強化政協之“智”,凝聚共識合力更加強大
1.團結聯誼聚共識。積極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協履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關心關愛少數民族、宗教界委員,紅石榴協商議事室舉辦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議事活動4次。一年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界人士等參與調研視察活動146人次,提交議政材料23篇、集體提案13件、社情民意72條,有效構建了從黨內到黨外、從委員到界別群眾凝心聚力謀發展、團結奮進向未來的工作格局。
2.廣泛交流聚合力。加強與上級政協的匯報溝通、履職聯動,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企業股改上市”等議題,參加省、市政協的協同調研、聯動協商。就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建設藍色糧倉等議題,與上海長寧、湖北石首、無錫、鎮江等省內外各地各級政協互動交流52批次,不斷擴大政協“朋友圈”。
3.以文化人聚人心。著力推動書香政協建設,推動“讀書+履職”相互賦能,組織“尋訪鹽墾文化,遇‘薦’書香之美”等讀書活動。著力推進政協文史工作提質增效,召開文史工作座談會,編撰出版《耐庵學刊》《詩畫大豐年鑒》和《大豐詩草》等文史資料。著力守牢宣傳陣地,傳播政協聲音,國家和省市級媒體先后30多次報道我區政協工作亮點,省市政協公眾號稿件采用量全市第一。
(五)強化政協之“基”,兩支隊伍建設更加扎實
1.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制定區政協工作質效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梳理完善加強調查研究、民主監督、履職“四項清單”等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9項,推動經常性工作提質增效。將協商互動貫穿于調查研究、意見表達、共識形成等全過程,為不斷提升協商效能提供制度保障。強化數字賦能,優化升級智慧政協平臺,推動政協工作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提升。
2.加強委員隊伍建設。建立覆蓋全員的學習教育體系,常態化組織好委員學習培訓,廣泛組織委員參加調查研究、學習考察、座談研討、社會公益等活動;有序組織委員分批次列席政協會議、視察監督等活動,支持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加強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的思與行》文章,入選省政協《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3.加強政協機關建設。組織參與走訪企業、志愿服務、慰問困難家庭等活動,赴方強烈士紀念館、建湖、濱海等紅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重視老干部服務,支持詩畫社、施耐庵研究會開展活動,加強工作統籌,改進工作作風,服務保障區政協履職的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市、區委具體要求,深化落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要求,全力支持派駐政協機關紀檢監察組履行職責。
二、2025年工作任務
2025年區政協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部署要求,圍繞助力落實“七個聚力”等重大任務,推進思想政治引領,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加強自身建設,為向綠前行“碳”新路、勇挑大梁站排頭,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豐新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堅持政治為魂,把好思想之舵。旗幟鮮明講政治,努力把政協之“政”擦得更加鮮亮。突出思想引領。深化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完善黨組帶頭學、會議集中學、支部交流學、個人自主學的制度化學習體系。突出政治引領。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政協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區委領導下開展工作,重大事項主動報告、重點工作及時請示、重要議題充分溝通。突出黨建引領。發揮政協黨組作用,嚴格落實黨建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持續鞏固黨紀學習教育成果,構建完善政協黨組、機關支部、黨員委員、黨員干部“四位一體”工作格局,把更多的委員工作室、履職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群眾身邊,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兩個全覆蓋”。
(二)堅持改革為要,服務中心大局。自覺服務改革發展大局,讓政協所能更好對接黨政所需,以高質量協商成果彰顯政協所為。緊貼重大決策組織協商議政。緊扣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圍繞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能級、“兩重”“兩新”重點投向、“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等重點任務,為改革舉措商與謀、為改革進程推與促,著力提高建言“靶向性”、增強資政“含金量”。緊盯重要問題深入調查研究。聚焦傳統產業煥新、污染防治攻堅、安全生產治本等議題,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深入調研。緊跟重點任務開展民主監督。圍繞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減污降碳擴綠、安全風險防范等開展民主監督,實事求是反映情況,務實提出意見建議。
(三)堅持民生為大,廣泛凝心聚力。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民生改善作為政協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切實把履職作業寫到界別群眾的心坎里。服務民生長效化。錨定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兜牢基本民生底線等議題,辦好民生專題協商會。綜合運用調查研究、視察監督、協商議事等形式,推動政協提案、委員建議、社情民意等得到充分采納落實。聯系群眾常態化。堅持以“每月建一言”“三聯系三服務”“同心互聯”等活動為抓手,發揮21個特色委員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在推進委員之家建設中,融入協商議事、政策宣講、社情民意收集等功能,真正建成傾聽群眾心聲、助解群眾難題的“百姓之家”。凝聚共識多元化。發揮政協聯系廣泛、智力密集優勢,更好地匯聚改革發展強大合力。優化聯絡聯誼機制,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團體的溝通聯系。
(四)堅持創新為先,健全體制機制。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守正創新開創工作新局。提高制度執行力。修訂完善政協黨的建設、履職工作、組織管理、內部運行等各方面制度,完善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反饋機制。提高工作創新力。把改革創新作為政協經常性工作“源頭活水”,探索完善提案“清單式”梳理、辦理、答復工作機制;加強社情民意工作互動,與民主黨派、工商聯、智庫專家等建立經常性聯系;推進智慧政協平臺優化升級,切實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提高隊伍戰斗力。強化“黨建+協商”工作,緊扣黨政工作開展協商,做好“黨建+聚識”工作,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融入履職活動。打造協商、聚識、讀書、宣傳履職四大載體,在資源整合上集聚各方智慧力量。
(五)堅持強基為本,激發履職活力。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唯有真抓實干才能善作善成。打造高素質委員隊伍。強化委員學習培訓,著力增強政治把握、調查研究、聯系群眾、合作共事“四種能力”。強化委員責任擔當,引導委員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打造高水平專委會。健全專委會工作制度和聯系界別活動機制,發揮專委會專業專長,縱深推進界別聯動、調研視察、專項監督等工作。打造高效能政協機關。扎實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實干型、和諧型“四型”機關建設,營造重質量、講效率、求實效的機關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