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務184.58萬畝,多次榮獲江蘇省耕地保護激勵單位稱號。”近年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走出了一條保護與增效并重的綠色發展之路。
制度先行,構建耕地保護“責任鏈”。黨政同責壓實效。將耕地保護納入區、鎮、村三級考核體系,壓實各鎮(區、街道)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管格局,堅決守住全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耕地“底線”不突破。規劃引領強管控。科學統籌“三區三線”劃定,優先將集中連片、土壤肥沃、基礎設施完善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施特殊保護,全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72.03萬畝。充分運用衛星遙感、智能實時監測平臺等科技手段,對耕地變化實行全天候、無死角動態巡查監測,實現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創新機制激活力。推行耕地保護獎補激勵,對全區補充耕地項目獎補和耕地保護激勵標準進行調整。提升新增耕地獎補標準,擴大補充耕地項目獎補范疇;設立專項資金,對耕地保護工作突出的鎮(街道、園區)及行政村予以獎勵,全面調動全區上下保護耕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提質增效,打造全域整治“示范區”。創新合作模式。以小海鎮新窯村和南團居委會為試點,申報全區首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建設規模2.4萬畝,總投資3.62億元。探索“土地整治+社會資本+產業運營”的新模式,與國有企業合作,利用國有資金投入,有效解決地方財政資金不足困境,為全區面上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建設開辟新思路、拓展新路徑。集中連片改造。通過農用地整理,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小海鎮實現新增耕地1257畝,且全部通過驗收備案生成指標。建成高標準農田1.53萬畝、灌溉保證率提升至85%,糧食產能提升75萬公斤,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顯著提升。產業融合促增收。小海鎮全域整治項目實現耕地流轉1萬余畝,通過“保底收益+超額分成”模式,項目區農民及村集體均獲得穩定收益。引進食用菌工廠化培育、“風電光伏”等特色項目,新增就業崗位,拓寬農民致富渠道。
嚴管厚愛,筑牢執法監管“防火墻”。“零容忍”執法。始終保持打擊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的高壓態勢,通過衛片執法、動態巡查、群眾舉報等多渠道,3年來共嚴厲查處各類違法占用耕地案件19起,恢復耕地原狀210畝,形成強大震懾效應,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持續推進存量問題整改,歷年土地督察問題全部整改銷號。疏堵結合保民生。在嚴格執法的同時,注重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創新“專班+專員”服務機制,將土地征收、用地報批、用地招拍掛3個審批環節壓縮至極限時效,優化完善各類用地審批流程,精簡申請材料,壓縮審批時限,打造項目落地“高速通道”。宣教并舉濃氛圍。持續加大耕地保護國策宣傳力度,通過“政風熱線”“耕地保護進萬村”等形式,讓基層村組干部和農民群眾深入了解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措施,凝聚全社會保護耕地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